
轉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節日必不可少的就是以糯米為主的粽子。那么,如何健康食用粽子呢?
選對適合自己的粽子
粽子有很多種類,粽子的主料是糯米,不同種類的粽子就是加入了不同的配料,如堿粽,加入堿液煮熟而成;如肉粽,加入豬肉、火腿或臘肉等;如綠豆或紅豆粽,則加入綠豆或紅豆;加了板栗就是板栗粽,加了咸蛋黃就是咸蛋黃粽。
粽子雖好吃,但并非人人皆宜。那么,不同的人吃粽子需要注意什么,該怎么選擇呢?
1、糖尿病患者
盡量少吃粽子,尤其是肉粽和甜粽。若實在想吃,最好吃清水粽子,并控制好分量,一天以一個為宜。
2、有膽囊炎或胰腺炎病史者
膽結石、膽囊炎和胰腺炎患者別吃肉粽、蛋黃粽等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的粽子,以免加重病情。
3、痛風患者
現在的粽子品種繁多,如果發現粽子內包有魷魚、干貝、鮑魚等高價食材,或香菇等高嘌呤食物時,要特別小心,以免痛風上身。
4、心血管疾病患者
粽子里面的肉、蛋黃、海鮮等很容易讓粽子成了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如果過量食用,易加重病情,建議選用餡比較清淡的粽子。
5、痰濕重、脾胃虛者平常痰濕較重,整天覺得疲倦、乏力,腹部脹悶,經常打嗝,胃酸較多的人,就不要吃粽子了,涼粽子更要避而遠之。
6、胃腸道病患者
糯米性溫滯氣,不容易消化,吃多了會加重胃腸負擔。消化不良者如果服用粽子,常常會加重癥狀。
7、老人和兒童老人和兒童胃腸動力不足,這類人群過量進食粽子會造成消化不良,引起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癥狀,應少吃慎吃。

吃粽子有這些注意事項
吃粽子也有很多禁忌和注意事項,每年因吃粽子而鬧出毛病的人不在少數。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吃粽子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吧。

1、吃粽子要熱透
粽子最好不要涼著吃,吃前要徹底加熱。一是糯米和粽子餡都是容易變質的食物,加熱不充分,很容易發生食物中毒;二是變涼的粽子過油、過黏,更易引起消化不良。
2、吃粽子不要過量、過快
粽子黏性大,不易消化,且含有較多的油脂、鹽或糖,一次吃粽子別超過50克,即半個或1個粽子。建議大家吃粽子時最好搭配茶水或新鮮果蔬一起吃,既能解膩,營養也更全面。
粽子比較黏膩,進食時應細嚼慢咽,以免發生被噎或其他意外情況,老人和小孩尤其要注意。
3、時間可選在中午
吃粽子應在兩餐之間,或中餐吃,不要把粽子當作早餐或夜宵。因為早上起床后和晚上臨睡前,胃腸蠕動都要比白天慢得多。沒有來得及消化的粽子如果停留在胃中過久,會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可能導致曾有胃炎、食管炎、胃潰瘍等消化疾病患者舊疾復發,甚則出現消化道出血,嚴重損害健康。
粽子成分是主食,不應當成輔食,不少人把粽子當成飯后甜品或者輔食吃,這種做法是絕對錯誤的。如果吃粽子后,下餐可以適量減少飯量。
4、粽子要趁新鮮吃
各種粽子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藝不盡相同,保質期也不一樣。散裝粽子常溫下最多可保存兩天,而真空包裝的粽子存放時間可長達9個月。但事實上,放置的時間越長,粽子的營養成分流失也就越多。因此,粽子最好趁新鮮吃,盡可能當天買來當天吃;若吃不完,放在冰箱速凍保存,避免變質。
而未拆封的真空包裝粽子常溫保存即可,冷藏更佳,在高溫天里還要注意存放的陰涼的地方。注意,粽子從冰箱拿出來后需要重新煮熟透才能吃。

來源:河北衛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