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李月)俗話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在年俗中,臘八就是年的先行官。每到臘八,人們便開始準備起過年要吃的食物,過年的氛圍也變得越來越濃。下面,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些臘八節的歷史民俗。
臘八節,俗稱“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在我國上古時期,人們把冬季祭祀神靈、祖先稱為“大臘”,舉行冬祀日子被稱為“臘日”。慢慢的每年農歷臘月初八作為“臘日”逐漸被確定下來,成為祈求豐收和吉祥的傳統節日。
過臘八節,很多地方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幾經演變后,臘八粥的內容逐漸豐富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當然,煮臘八粥,不同地方的人家使用的材料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紅豆等。喝上一碗暖暖的臘八粥,不僅暖身暖胃,還能讓生活充滿儀式感,賦予這個節日不尋常的意義。
除了吃臘八粥,在北方,還有在臘八節泡臘八蒜的習俗,用密封的瓶罐,倒入醋和蒜瓣兒,封口后放至大年初一。經過一段時間的浸泡,蒜瓣兒會變得通體碧綠,并且散去一些辣味,而醋中又有了蒜香味,等到春節時鮮綠的臘八蒜已經泡好,是過年吃餃子時的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