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兒圓,爺爺為我打月餅,月餅圓圓甜又香……”中秋節(jié),寄托著人們無限柔美的情思,承載著人們無比浪漫的情懷,是中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傳統(tǒng)大節(jié)?!秹袅讳洝酚涊d“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中秋佳節(jié),全家團聚,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猜燈謎、畫兔爺……2006年,中秋節(jié)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風清月朗,桂花沁人,中秋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tǒng)習俗。小時候總盼著過節(jié),能吃上些美味,尤其盼望中秋節(jié)吃月餅。今年,我和女兒買了棗泥、山楂、板栗、鳳梨等不同餡料,自己動手做月餅?!笔忻駝⑴空f。劉女士家中兄妹四人,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月餅便成了一年中不可多得的美味。
“這月餅可真好吃!我們小時候哪有這些口味的月餅,現(xiàn)在條件好了,口味也越來越多了?!苯?,劉女士和女兒帶著自己做的月餅來看望母親,又聽母親講起了嫦娥奔月、吳剛斫桂、玉兔搗藥的故事。
中秋節(jié)的習俗很多,形式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向往。月餅象征團圓,是中秋佳節(jié)必食之品。相傳,吃月餅的習俗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的殘酷統(tǒng)治,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困難。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便想出將“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里,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響應(yīng)起義的計策。起義那天,各路起義軍如星火燎原,一齊響應(yīng),起義成功。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地連忙傳下口諭,中秋節(jié)將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給群臣,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另有一說為,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余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jié)普天同慶,并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信息的月餅賞賜給臣民。月餅從此成為中秋節(jié)的“法定”食品。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繁多,成為親朋好友的饋贈佳品。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最初,是用來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漢代時每年中秋,人們都要用精制的糕餅來祭供月神。祭拜完畢后,全家人再將糕餅分吃,表示合家團圓。月餅作為一個專用名稱,最早見于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和周密的《武林舊事》。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笨磥懋敃r的月餅和現(xiàn)在已頗為相近。

來源:廊坊傳媒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