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二故鄉
內一科副主任 王道偉
《大廠縣醫院院報》 本期發行日期:2017年6月1日 點擊:1101次
今年注定是一個特別的年份,是我來到大廠的第17個年頭。在我的前半生,大學以前在湖北老家度過了17年,5年大學畢業后來到大廠,一晃竟又是17年的光陰!過了今年,大廠將是我待過時間最長的地方了,成了我名副其實的第二故鄉。
在大廠,我度過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在這里,我結識了牽手一生的愛人,養育了一個讓我為之驕傲的女兒,遇到了給予我父母般照顧的長輩和有如知己般交心的兄弟,還有那些對我信任有加的“粉絲患者”,有太多感動的點點滴滴,在這17年里,一幕一幕溫暖記憶。
女兒今年13歲了,在武清住校讀初中了,每周五我都會去接她。為了方便休息,學校附近的小居也已提前裝修完畢。我們想的是,如果周末兩人能騰出時間照顧她的話,就在武清住著不回來,不讓孩子舟車勞頓了。但沒想到每周末接她時,她必問的一句話竟是“回家嗎?”在她心中,大廠的家才是她的家,大廠是生她養她的土地,這里有她最好的閨蜜,最愛吃的順興餡餅和最愛逛的香百超市,雖然經常逛了也沒買什么。
時常我也會想起我的湖北老家,那是一個叫鐘祥的小城,山清水凈,民風淳樸,沒有霧霾,沒有楊絮,也沒有沙塵暴。那里有我一切少年的回憶,有長輩的關愛,有兄弟姐妹的嬉鬧,有親切的鄉音,家門口一條彎彎曲曲的青石板路,路邊三三兩兩支著麻將桌,街坊們曬著暖暖的太陽,過著愜意的生活。離開家鄉后,上完學又上班,一晃自己已站在了40歲的路口。說起回家待的時間,這些年扳著指頭數得過來,有時兩年,最長的一次四年才回去一次,每次回家,發現長輩們都漸漸老了,那些我離開時剛出生的侄子外甥們已悄悄長到了一人多高,甚至外甥女做了媽媽,我成了爺爺輩。回到老家,有時仿佛自己在陶淵明的世界隔絕多年后又重新穿越回了世間似的。更多的時候是一覺醒來,發現淚水濕了枕巾。
回想起17年前初次踏上大廠的土地,也是這個季節,在廊坊人才交流會簽完協議,迎著漫天的沙塵,坐著班車來到大廠。整個縣城從西向東只有一條大安街,一個紅綠燈,縣城最高的建筑就是建行三角樓。醫院在縣城的東邊,幾排剛剛裝修完畢的三層建筑,門口的白求恩同志向我友好的揮著手,花池里的假山上爬滿了爬山虎,急診室窗外的洋槐排成一排撐起了綠傘。走進門診大廳,一股涼爽撲面而來,三三兩兩的病人來來往往,和門診幾個穿白大衣的同志主動打了招呼。記得最清楚的是護理部的王玉敏護士長和長發及腰的美女藥師賈穎老師,她們熱情地向我介紹著大廠和醫院,順便還問了問我有沒有搞對象……
轉眼17年過去了,大廠已悄然發展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宜居小城,路上車水馬龍,處處高樓大廈,交通四通八達,我們也搬到了東環路的新醫院第5個年頭了,門診大廳中高高懸掛著璀璨的水晶燈,墻上巨大的電子屏上播放著診療信息,掛號處、收費處排著長長的隊伍,所有的人都邁著匆匆的步伐。我手持著移動iPad查房,帶著幾個年輕的醫生,給他們耐心地講解著病人的下一步治療方案,他們認真地聽著,記著,一如17年前的我。看得出他們青春的雙眸在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在他們以后至少相當長的日子里,大廠將慢慢地把他們包容,也終將如我一樣,在這里生根落戶,娶妻生子,漸漸把大廠當做第二故鄉。
陳寅恪有詩云“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此生我與大廠是割舍不斷了。
今年注定是一個特別的年份,是我來到大廠的第17個年頭。在我的前半生,大學以前在湖北老家度過了17年,5年大學畢業后來到大廠,一晃竟又是17年的光陰!過了今年,大廠將是我待過時間最長的地方了,成了我名副其實的第二故鄉。
在大廠,我度過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在這里,我結識了牽手一生的愛人,養育了一個讓我為之驕傲的女兒,遇到了給予我父母般照顧的長輩和有如知己般交心的兄弟,還有那些對我信任有加的“粉絲患者”,有太多感動的點點滴滴,在這17年里,一幕一幕溫暖記憶。
女兒今年13歲了,在武清住校讀初中了,每周五我都會去接她。為了方便休息,學校附近的小居也已提前裝修完畢。我們想的是,如果周末兩人能騰出時間照顧她的話,就在武清住著不回來,不讓孩子舟車勞頓了。但沒想到每周末接她時,她必問的一句話竟是“回家嗎?”在她心中,大廠的家才是她的家,大廠是生她養她的土地,這里有她最好的閨蜜,最愛吃的順興餡餅和最愛逛的香百超市,雖然經常逛了也沒買什么。
時常我也會想起我的湖北老家,那是一個叫鐘祥的小城,山清水凈,民風淳樸,沒有霧霾,沒有楊絮,也沒有沙塵暴。那里有我一切少年的回憶,有長輩的關愛,有兄弟姐妹的嬉鬧,有親切的鄉音,家門口一條彎彎曲曲的青石板路,路邊三三兩兩支著麻將桌,街坊們曬著暖暖的太陽,過著愜意的生活。離開家鄉后,上完學又上班,一晃自己已站在了40歲的路口。說起回家待的時間,這些年扳著指頭數得過來,有時兩年,最長的一次四年才回去一次,每次回家,發現長輩們都漸漸老了,那些我離開時剛出生的侄子外甥們已悄悄長到了一人多高,甚至外甥女做了媽媽,我成了爺爺輩。回到老家,有時仿佛自己在陶淵明的世界隔絕多年后又重新穿越回了世間似的。更多的時候是一覺醒來,發現淚水濕了枕巾。
回想起17年前初次踏上大廠的土地,也是這個季節,在廊坊人才交流會簽完協議,迎著漫天的沙塵,坐著班車來到大廠。整個縣城從西向東只有一條大安街,一個紅綠燈,縣城最高的建筑就是建行三角樓。醫院在縣城的東邊,幾排剛剛裝修完畢的三層建筑,門口的白求恩同志向我友好的揮著手,花池里的假山上爬滿了爬山虎,急診室窗外的洋槐排成一排撐起了綠傘。走進門診大廳,一股涼爽撲面而來,三三兩兩的病人來來往往,和門診幾個穿白大衣的同志主動打了招呼。記得最清楚的是護理部的王玉敏護士長和長發及腰的美女藥師賈穎老師,她們熱情地向我介紹著大廠和醫院,順便還問了問我有沒有搞對象……
轉眼17年過去了,大廠已悄然發展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宜居小城,路上車水馬龍,處處高樓大廈,交通四通八達,我們也搬到了東環路的新醫院第5個年頭了,門診大廳中高高懸掛著璀璨的水晶燈,墻上巨大的電子屏上播放著診療信息,掛號處、收費處排著長長的隊伍,所有的人都邁著匆匆的步伐。我手持著移動iPad查房,帶著幾個年輕的醫生,給他們耐心地講解著病人的下一步治療方案,他們認真地聽著,記著,一如17年前的我。看得出他們青春的雙眸在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在他們以后至少相當長的日子里,大廠將慢慢地把他們包容,也終將如我一樣,在這里生根落戶,娶妻生子,漸漸把大廠當做第二故鄉。
陳寅恪有詩云“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此生我與大廠是割舍不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