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
藥劑科主任 賈穎
《大廠縣醫院院報》 本期發行日期:2017年8月1日 點擊:1004次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獲特別多……人生境界真善美,這里已包括”。一首熟悉的老歌,今天仍然被我們許多人在唱著。
二十五年前,我坐火車離開大西北,用了72小時來到大廠,這個距離北京非常近的小縣城。一條不長的大安街東西貫穿整個縣城,民居平房小院還算整齊地排列著。夜幕降臨后,四外都很寂靜,黯淡的路燈早早就熄了。當時去北京的客運車分南線和北線,一天就很少的幾趟。
當時的縣人民醫院三層小樓,坐落在城東。就診的患者不是很多,而且“刮風減半,下雨全無”。大多數的農民輕易不敢上醫院,有病扛著,秧成大病、重病,扛不住了才來,二三百元的住院押金都很猶豫,沒準兒最終還是帶點藥回家了。即便住了院,稍有緩解,便執意出院,醫生對病情的風險交代顯得很無力。
大安街兩邊栽種的樹長得總是很慢,樹蔭總是連不成片,上下班的路上,切感烈日炎炎似火燒。其他時候不說,春天的沙塵暴是少不了的。大風一刮,沙土飛揚,跟著飛跑的還有各種垃圾、各色的塑料袋。
十年前,有了新農合。2007年1月1日,至今記憶猶新。門診藥房窗口有一位上歲數的患者,從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個本本,有點遲疑地問我,看病買藥用這個本兒是否真的能減免?我告訴他,家庭成員賬戶上的錢是可以用來看病購藥的。他一下子放松了許多。后來,聽說又有了新農保。隨后,來醫院就診的農民患者見多,住院治療的也多起來。新農合基金個人繳納部分不斷有所增加,但是國家及各級政府財政的投入增加更多,報銷比例也不斷增加。2012年底,縣人民醫院遷入新址,病區環境大為改觀,患者住院的感受顯著優于從前,不再像過去那么著急回家了。一位攤煎餅的小廠人,曾經不止一次地在聊天時提起新農合、新農保政策的好。是呀,今年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合并,城鄉之間的差距先從醫保待遇方面縮減為零了。
小城已新修了多條馬路。五年前,我的幾位同學來到這里,頗感意外地說:你們一個袖珍小縣,馬路如此寬,是不是有點太奢侈了?小城的交通非常便利,直通北京的公交車有三路,縣域內的公交車也有四路,再加免費環線A和B,怎么樣?其他車輛增加也很快。為此,小城的路燈都有精神了。小城人外出旅游也家常起來,或自駕,或隨旅行社,不分老幼,不分國內國外,海陸空盡嘗試。
我平時較少走出家門,有同事相邀驅車去了五環公園、中央公園。開放的公園內設籃球場、足球場、田徑場,各個場地上都有活躍的人群,好多種略帶異鄉味道的普通話被說著,彼此熱絡地聊著。綠絨絨的草坪、蔥郁的樹木、生動有趣的雕塑,我不禁懷疑自己是站在大廠的地界嗎?與同事結伴參加了兩次縣內的 “千人徒步行”活動,走在美麗的鄉村大道,路邊滿目盛開的鮮花,飄香的果園,心情非同一般的愉悅。還是在同事的推薦下,去了大廠書畫院,亭臺書廊,小橋流水,曲院風荷,寧靜優雅。還有威武屯的影視拍攝基地,整潔的街道、院落,影視小鎮里因電影節而匯聚的閃耀明星……天哪,不看不知道,這一走真是驚我一跳又一跳的,這是我們的大廠嗎?富裕、綠美已然取代了曾經的“窮”和“臟”。
2015年建縣60周年,新建的地標性建筑——民族宮,向公眾免費開放“大廠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展”,我生動地感受到大廠數十年的發展變化。此后,我又多次走進民族宮,領略了它的建筑設計之美,觀看了其影城放映的數十部經典影片,其劇場打破了我舞臺劇現場欣賞的零記錄,參觀了它提供的京津冀名家油畫展。相信這些美好的感受很多小城人也都擁有。我似乎感覺到小城在用文化的力量悄悄地改變著小城的氣質。
不知不覺中,我們全然接納并享受著身邊的變化,但我們也明白所有的變化絕非一朝一夕完成的,其間一定有許許多多人為此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和汗水。不知您是否察覺,我們每天上下班都遇到的環衛工人,不管是寒風凜冽,還是酷暑炎炎,在街上工作的時間比以前長了,工作內容比以前多了哦。
今年,我聽到一個新名詞“五城同建”,經同事解釋后才曉得不是五個城市協同建設,而是大廠要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國雙擁模范縣、全國文明縣城”。這無疑是擺在我們小城所有人面前的一張試卷,一張有難度的試卷。
說到這兒,我想插一段故事。兩三年前,我院職能科室幾位負責人一行去石家莊參加培訓。一個早晨,我們在酒店外集合準備乘車離開,護士長想把一空瓶扔進垃圾桶,環視身邊,沒有發現。于是借問一位經過我們的行人,那人聽了,說:前面有垃圾桶,您把空瓶給我吧。護士長忙說:那怎么好意思?我自己過去扔吧。那人卻說:您一個外地人都如此愛護石家莊的環境衛生,我作為石家莊人,順手把這個空瓶扔垃圾桶更是應該的呀。這個不經意間發生的小事,卻有一種溫暖散發出來,流動在當事人和旁觀者心間。
我們都是小城故事的主人公,小城故事的續寫離不開我們每個人。能生活在文明、宜居、和諧的小城里,才算幸福的人。需要我們用實際行動來愛大廠,才能讓別人也愛上大廠,像大廠之歌唱的“朋友來了一撥又一撥,全都豎起大拇哥……”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獲特別多……人生境界真善美,這里已包括”。一首熟悉的老歌,今天仍然被我們許多人在唱著。
二十五年前,我坐火車離開大西北,用了72小時來到大廠,這個距離北京非常近的小縣城。一條不長的大安街東西貫穿整個縣城,民居平房小院還算整齊地排列著。夜幕降臨后,四外都很寂靜,黯淡的路燈早早就熄了。當時去北京的客運車分南線和北線,一天就很少的幾趟。
當時的縣人民醫院三層小樓,坐落在城東。就診的患者不是很多,而且“刮風減半,下雨全無”。大多數的農民輕易不敢上醫院,有病扛著,秧成大病、重病,扛不住了才來,二三百元的住院押金都很猶豫,沒準兒最終還是帶點藥回家了。即便住了院,稍有緩解,便執意出院,醫生對病情的風險交代顯得很無力。
大安街兩邊栽種的樹長得總是很慢,樹蔭總是連不成片,上下班的路上,切感烈日炎炎似火燒。其他時候不說,春天的沙塵暴是少不了的。大風一刮,沙土飛揚,跟著飛跑的還有各種垃圾、各色的塑料袋。
十年前,有了新農合。2007年1月1日,至今記憶猶新。門診藥房窗口有一位上歲數的患者,從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個本本,有點遲疑地問我,看病買藥用這個本兒是否真的能減免?我告訴他,家庭成員賬戶上的錢是可以用來看病購藥的。他一下子放松了許多。后來,聽說又有了新農保。隨后,來醫院就診的農民患者見多,住院治療的也多起來。新農合基金個人繳納部分不斷有所增加,但是國家及各級政府財政的投入增加更多,報銷比例也不斷增加。2012年底,縣人民醫院遷入新址,病區環境大為改觀,患者住院的感受顯著優于從前,不再像過去那么著急回家了。一位攤煎餅的小廠人,曾經不止一次地在聊天時提起新農合、新農保政策的好。是呀,今年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合并,城鄉之間的差距先從醫保待遇方面縮減為零了。
小城已新修了多條馬路。五年前,我的幾位同學來到這里,頗感意外地說:你們一個袖珍小縣,馬路如此寬,是不是有點太奢侈了?小城的交通非常便利,直通北京的公交車有三路,縣域內的公交車也有四路,再加免費環線A和B,怎么樣?其他車輛增加也很快。為此,小城的路燈都有精神了。小城人外出旅游也家常起來,或自駕,或隨旅行社,不分老幼,不分國內國外,海陸空盡嘗試。
我平時較少走出家門,有同事相邀驅車去了五環公園、中央公園。開放的公園內設籃球場、足球場、田徑場,各個場地上都有活躍的人群,好多種略帶異鄉味道的普通話被說著,彼此熱絡地聊著。綠絨絨的草坪、蔥郁的樹木、生動有趣的雕塑,我不禁懷疑自己是站在大廠的地界嗎?與同事結伴參加了兩次縣內的 “千人徒步行”活動,走在美麗的鄉村大道,路邊滿目盛開的鮮花,飄香的果園,心情非同一般的愉悅。還是在同事的推薦下,去了大廠書畫院,亭臺書廊,小橋流水,曲院風荷,寧靜優雅。還有威武屯的影視拍攝基地,整潔的街道、院落,影視小鎮里因電影節而匯聚的閃耀明星……天哪,不看不知道,這一走真是驚我一跳又一跳的,這是我們的大廠嗎?富裕、綠美已然取代了曾經的“窮”和“臟”。
2015年建縣60周年,新建的地標性建筑——民族宮,向公眾免費開放“大廠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展”,我生動地感受到大廠數十年的發展變化。此后,我又多次走進民族宮,領略了它的建筑設計之美,觀看了其影城放映的數十部經典影片,其劇場打破了我舞臺劇現場欣賞的零記錄,參觀了它提供的京津冀名家油畫展。相信這些美好的感受很多小城人也都擁有。我似乎感覺到小城在用文化的力量悄悄地改變著小城的氣質。
不知不覺中,我們全然接納并享受著身邊的變化,但我們也明白所有的變化絕非一朝一夕完成的,其間一定有許許多多人為此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和汗水。不知您是否察覺,我們每天上下班都遇到的環衛工人,不管是寒風凜冽,還是酷暑炎炎,在街上工作的時間比以前長了,工作內容比以前多了哦。
今年,我聽到一個新名詞“五城同建”,經同事解釋后才曉得不是五個城市協同建設,而是大廠要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國雙擁模范縣、全國文明縣城”。這無疑是擺在我們小城所有人面前的一張試卷,一張有難度的試卷。
說到這兒,我想插一段故事。兩三年前,我院職能科室幾位負責人一行去石家莊參加培訓。一個早晨,我們在酒店外集合準備乘車離開,護士長想把一空瓶扔進垃圾桶,環視身邊,沒有發現。于是借問一位經過我們的行人,那人聽了,說:前面有垃圾桶,您把空瓶給我吧。護士長忙說:那怎么好意思?我自己過去扔吧。那人卻說:您一個外地人都如此愛護石家莊的環境衛生,我作為石家莊人,順手把這個空瓶扔垃圾桶更是應該的呀。這個不經意間發生的小事,卻有一種溫暖散發出來,流動在當事人和旁觀者心間。
我們都是小城故事的主人公,小城故事的續寫離不開我們每個人。能生活在文明、宜居、和諧的小城里,才算幸福的人。需要我們用實際行動來愛大廠,才能讓別人也愛上大廠,像大廠之歌唱的“朋友來了一撥又一撥,全都豎起大拇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