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吃得少不如吃得雜
《大廠縣醫院院報》 本期發行日期:2013年7月1日 點擊:1223次
現在流行減肥,減肥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門,其中節食是最常見的減肥方式。但是在飲食調節方面,有些人存在某些誤區。
誤區一:減肥就要不吃主食
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熱量攝入過多而運動太少,消耗不掉過多的熱量。影響體重的最主要因素是總熱量的攝入而非單一的營養素。食物的總熱量主要由三大產熱營養素構成,碳水化合物(主食)只是產熱營養素中的一種(另兩種為脂肪和蛋白質)。“只要不吃主食就可以減肥”的觀點過分夸大了碳水化合物對體重的影響。
事實上,不吃主食的危害很多,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1、碳水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不吃主食,血液中有毒廢物不能及時排除,就會造成膚色黯淡,臉色難看。
2、主食類攝入過少,會對大腦健康形成危害。近年來,腦部疾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與不以谷物為主食、攝入動物性食物量猛增有很大關系。
3、主食吃得少了,輔食攝入增多,營養不均衡。
4、人體能量有三大來源,它們之間應該有科學的配比:碳水化合物占總能量供給的55%~60%,脂肪不高于30%,蛋白質占15%左右。如果攝入的碳水化合物比例過低,身體就會消化蛋白質,以此來產生能量,這就破壞了蛋白質原本在人體內承擔修補肌肉和身體其他組織的任務。因此,健康的飲食觀點是攝入合理比例的碳水化合物。
誤區二:粗糧多多益善
有不少人認為,既然粗雜糧對身體有很多益處,那就應該天天吃粗糧,頓頓吃粗糧。其實,粗、細糧的含糖量差不多,如面粉為75%、大米為74%、小米為74%、玉米為76%。粗糧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族,與細糧搭配可彌補細糧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族少的不足,有益于控制血脂。
但膳食纖維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過量攝入也會帶來不利影響。比如,過多膳食纖維的攝入會使胃排空延遲,造成腹脹、消化不良等,特別是對老年人、兒童、患胃腸道疾病或胃腸道功能較弱者不利。長時間過多攝入膳食纖維,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鈣、鐵、鋅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這對本身就可能缺乏這些元素的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
誤區三:應該換著花樣吃主食
主食是含淀粉類較多的食物,鈉鹽的含量非常少并且幾乎不含脂肪,也就是說主食不是鈉鹽和脂肪的主要食物來源。但是為了迎合人們的口味,現在市場上花樣翻新的主食如炒飯、比薩餅、咸燒餅、油條、油餅、鍋貼、炒餅等在制作過程中加入了鹽和油,甚至還加入火腿、肉類等高能量的配料;在烙大餅時用刷子刷一層油脂;制作咸燒餅的時候放芝麻醬和醬汁等。這些做法打破了膳食的平衡,使原本清淡的主食變得不再清淡,使人體鹽和油的攝入量很容易超標。
如果一餐中吃2兩咸味主食,就相當于攝入食鹽2克左右;如果主食中含脂肪10%,那么吃100克主食無形當中就攝入了10克脂肪。無論是動物性油脂還是植物性油脂,熱量都是比較高的,每1克就可產生9千卡的熱量,產熱比同量碳水化合物多兩倍。如果長期油脂攝入過多會導致總熱量攝入的增加,進而使過多的脂肪在體內儲存引起肥胖,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
中國營養學會根據中國國情制定的我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薦,健康成人油的攝入量為25~30克/天,食鹽的攝入量不超過6克/天。如果我們從美味可口的菜肴中已經攝入了過量的脂肪和鹽,主食再攝入一部分脂肪和鹽,久而久之,勢必會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我們要吃“清淡”的主食。
(哈旭娥 摘自健康報)
現在流行減肥,減肥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門,其中節食是最常見的減肥方式。但是在飲食調節方面,有些人存在某些誤區。
誤區一:減肥就要不吃主食
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熱量攝入過多而運動太少,消耗不掉過多的熱量。影響體重的最主要因素是總熱量的攝入而非單一的營養素。食物的總熱量主要由三大產熱營養素構成,碳水化合物(主食)只是產熱營養素中的一種(另兩種為脂肪和蛋白質)。“只要不吃主食就可以減肥”的觀點過分夸大了碳水化合物對體重的影響。
事實上,不吃主食的危害很多,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1、碳水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不吃主食,血液中有毒廢物不能及時排除,就會造成膚色黯淡,臉色難看。
2、主食類攝入過少,會對大腦健康形成危害。近年來,腦部疾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與不以谷物為主食、攝入動物性食物量猛增有很大關系。
3、主食吃得少了,輔食攝入增多,營養不均衡。
4、人體能量有三大來源,它們之間應該有科學的配比:碳水化合物占總能量供給的55%~60%,脂肪不高于30%,蛋白質占15%左右。如果攝入的碳水化合物比例過低,身體就會消化蛋白質,以此來產生能量,這就破壞了蛋白質原本在人體內承擔修補肌肉和身體其他組織的任務。因此,健康的飲食觀點是攝入合理比例的碳水化合物。
誤區二:粗糧多多益善
有不少人認為,既然粗雜糧對身體有很多益處,那就應該天天吃粗糧,頓頓吃粗糧。其實,粗、細糧的含糖量差不多,如面粉為75%、大米為74%、小米為74%、玉米為76%。粗糧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族,與細糧搭配可彌補細糧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族少的不足,有益于控制血脂。
但膳食纖維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過量攝入也會帶來不利影響。比如,過多膳食纖維的攝入會使胃排空延遲,造成腹脹、消化不良等,特別是對老年人、兒童、患胃腸道疾病或胃腸道功能較弱者不利。長時間過多攝入膳食纖維,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鈣、鐵、鋅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這對本身就可能缺乏這些元素的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
誤區三:應該換著花樣吃主食
主食是含淀粉類較多的食物,鈉鹽的含量非常少并且幾乎不含脂肪,也就是說主食不是鈉鹽和脂肪的主要食物來源。但是為了迎合人們的口味,現在市場上花樣翻新的主食如炒飯、比薩餅、咸燒餅、油條、油餅、鍋貼、炒餅等在制作過程中加入了鹽和油,甚至還加入火腿、肉類等高能量的配料;在烙大餅時用刷子刷一層油脂;制作咸燒餅的時候放芝麻醬和醬汁等。這些做法打破了膳食的平衡,使原本清淡的主食變得不再清淡,使人體鹽和油的攝入量很容易超標。
如果一餐中吃2兩咸味主食,就相當于攝入食鹽2克左右;如果主食中含脂肪10%,那么吃100克主食無形當中就攝入了10克脂肪。無論是動物性油脂還是植物性油脂,熱量都是比較高的,每1克就可產生9千卡的熱量,產熱比同量碳水化合物多兩倍。如果長期油脂攝入過多會導致總熱量攝入的增加,進而使過多的脂肪在體內儲存引起肥胖,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
中國營養學會根據中國國情制定的我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薦,健康成人油的攝入量為25~30克/天,食鹽的攝入量不超過6克/天。如果我們從美味可口的菜肴中已經攝入了過量的脂肪和鹽,主食再攝入一部分脂肪和鹽,久而久之,勢必會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我們要吃“清淡”的主食。
(哈旭娥 摘自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