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定時炸彈”——腹主動脈瘤
《大廠縣醫院院報》 本期發行日期:2014年12月1日 點擊:1218次
本報訊(放射科主治醫師 韓 寧 報道)2014年10月21日,為我縣60歲以上老人的健康普查中,我院超聲科憑借豐富的經驗發現了一例腹主動脈瘤患者。經放射科增強CT顯示:腹主動脈呈囊狀擴張,瘤體大小約5.5×6.3cm。患者隨時可能因為瘤體破裂而危及生命,此時是介入支架術的最佳適應癥。由于患者自感無任何不適,很難接受需要立刻采取介入治療的現實。在王本尚副院長及放射科醫生的耐心講解下,患者及家屬終于明白了此病癥的危險性,同意接受治療。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主任李擁軍教授親臨指導,于2014年10月30日對該患者行雙側股動脈切開術,成功植入腹主動脈支架。術后3天患者無不適,平安出院。這也意味著我們為該患者成功排除了一枚存在身體內的“定時炸彈”。
腹主動脈瘤是指腹主動脈呈瘤樣擴張,好發于老年男性,男女比例為10:3,腹主動脈瘤破裂是致命的并發癥,吸煙可顯著增加動脈瘤破裂風險。多數患者臨床表現為無癥狀,常因其他原因查體而偶然發現。很多資料表明:未手術治療的患者約五分之一在1年內發生動脈瘤破裂,約半數患者于5年內破裂,一旦動脈瘤破裂,急診手術死亡率達40%~50%。若手術不及時或行保守治療,病死率高達90%以上。而早期手術治療的病死率只有5%左右。因此,腹主動脈瘤在醫學上有人體“定時炸彈”之稱。目前醫學界比較一致的意見為:不論動脈瘤大小,一旦診斷明確,都應積極手術治療。
以往治療腹主動脈瘤惟一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外科手術,但手術存在兩大缺點:一是死亡率及并發癥高;二是患者往往因高齡或伴有其他嚴重內科疾病而不適合行開放手術。隨著生物醫學工程學的發展,運用血管支架的介入治療(也稱腔內隔絕術、腔內修復術)已成為目前高危腹主動脈瘤的首選療法。
本報訊(放射科主治醫師 韓 寧 報道)2014年10月21日,為我縣60歲以上老人的健康普查中,我院超聲科憑借豐富的經驗發現了一例腹主動脈瘤患者。經放射科增強CT顯示:腹主動脈呈囊狀擴張,瘤體大小約5.5×6.3cm。患者隨時可能因為瘤體破裂而危及生命,此時是介入支架術的最佳適應癥。由于患者自感無任何不適,很難接受需要立刻采取介入治療的現實。在王本尚副院長及放射科醫生的耐心講解下,患者及家屬終于明白了此病癥的危險性,同意接受治療。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主任李擁軍教授親臨指導,于2014年10月30日對該患者行雙側股動脈切開術,成功植入腹主動脈支架。術后3天患者無不適,平安出院。這也意味著我們為該患者成功排除了一枚存在身體內的“定時炸彈”。
腹主動脈瘤是指腹主動脈呈瘤樣擴張,好發于老年男性,男女比例為10:3,腹主動脈瘤破裂是致命的并發癥,吸煙可顯著增加動脈瘤破裂風險。多數患者臨床表現為無癥狀,常因其他原因查體而偶然發現。很多資料表明:未手術治療的患者約五分之一在1年內發生動脈瘤破裂,約半數患者于5年內破裂,一旦動脈瘤破裂,急診手術死亡率達40%~50%。若手術不及時或行保守治療,病死率高達90%以上。而早期手術治療的病死率只有5%左右。因此,腹主動脈瘤在醫學上有人體“定時炸彈”之稱。目前醫學界比較一致的意見為:不論動脈瘤大小,一旦診斷明確,都應積極手術治療。
以往治療腹主動脈瘤惟一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外科手術,但手術存在兩大缺點:一是死亡率及并發癥高;二是患者往往因高齡或伴有其他嚴重內科疾病而不適合行開放手術。隨著生物醫學工程學的發展,運用血管支架的介入治療(也稱腔內隔絕術、腔內修復術)已成為目前高危腹主動脈瘤的首選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