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知識簡介
外二科副主任 孫燕兵
《大廠縣醫院院報》 本期發行日期:2016年7月1日 點擊:928次
一、什么是膀胱癌
膀胱癌是指發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惡性腫瘤。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全身十大常見腫瘤之一。其中最常見的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約占膀胱癌患者總數的90%以上,通常所說的膀胱癌就是指膀胱尿路上皮癌,既往被稱為膀胱移行細胞癌。
二、臨床表現
大約有90%以上的膀胱癌患者最初的臨床表現是血尿,通常表現為無痛性、間歇性、肉眼全程血尿,有時也可為鏡下血尿。血尿可能僅出現1次或持續1天至數天,可自行減輕或停止,有時患者服藥后與血尿自止的巧合往往給患者“病愈”的錯覺。有些患者可能在相隔若干時間后再次出現血尿。
三、如何診斷
對于40歲以上出現無痛性肉眼血尿,應考慮到泌尿系腫瘤的可能性,特別是膀胱癌。綜合患者既往史、家族史,結合癥狀和查體做出初步判斷,并進一步進行相關檢查。檢查方法包括尿常規檢查、尿脫落細胞學、尿腫瘤標記物、腹部和盆腔B超等檢查。根據上述檢查結果決定是否行膀胱鏡、靜脈尿路造影、盆腔CT或/和盆腔MRI等檢查明確診斷。其中,膀胱鏡檢查是診斷膀胱癌的最主要方法。
四、如何治療
膀胱尿路上皮癌分為非肌層浸潤性尿路上皮癌和肌層浸潤性尿路上皮癌。非肌層浸潤性尿路上皮癌患者多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術后用膀胱灌注治療預防復發。肌層浸潤性尿路上皮癌和膀胱鱗癌、腺癌患者多采用全膀胱切除術治療,有些患者可以采用膀胱部分切除術治療。
五、預后及預防
減少環境和職業暴露可能會降低發生尿路上皮癌的危險。約70%的患者經尿道電切術后復發,術后膀胱內灌注卡介苗或化療藥治療可使復發率降為25%~40%。常用的灌注化療藥物有絲裂霉素、阿霉素、吡柔比星、噻替派、羥基喜樹堿等。浸潤性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術后5年生存率為60%~70%。
一、什么是膀胱癌
膀胱癌是指發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惡性腫瘤。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全身十大常見腫瘤之一。其中最常見的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約占膀胱癌患者總數的90%以上,通常所說的膀胱癌就是指膀胱尿路上皮癌,既往被稱為膀胱移行細胞癌。
二、臨床表現
大約有90%以上的膀胱癌患者最初的臨床表現是血尿,通常表現為無痛性、間歇性、肉眼全程血尿,有時也可為鏡下血尿。血尿可能僅出現1次或持續1天至數天,可自行減輕或停止,有時患者服藥后與血尿自止的巧合往往給患者“病愈”的錯覺。有些患者可能在相隔若干時間后再次出現血尿。
三、如何診斷
對于40歲以上出現無痛性肉眼血尿,應考慮到泌尿系腫瘤的可能性,特別是膀胱癌。綜合患者既往史、家族史,結合癥狀和查體做出初步判斷,并進一步進行相關檢查。檢查方法包括尿常規檢查、尿脫落細胞學、尿腫瘤標記物、腹部和盆腔B超等檢查。根據上述檢查結果決定是否行膀胱鏡、靜脈尿路造影、盆腔CT或/和盆腔MRI等檢查明確診斷。其中,膀胱鏡檢查是診斷膀胱癌的最主要方法。
四、如何治療
膀胱尿路上皮癌分為非肌層浸潤性尿路上皮癌和肌層浸潤性尿路上皮癌。非肌層浸潤性尿路上皮癌患者多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術后用膀胱灌注治療預防復發。肌層浸潤性尿路上皮癌和膀胱鱗癌、腺癌患者多采用全膀胱切除術治療,有些患者可以采用膀胱部分切除術治療。
五、預后及預防
減少環境和職業暴露可能會降低發生尿路上皮癌的危險。約70%的患者經尿道電切術后復發,術后膀胱內灌注卡介苗或化療藥治療可使復發率降為25%~40%。常用的灌注化療藥物有絲裂霉素、阿霉素、吡柔比星、噻替派、羥基喜樹堿等。浸潤性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術后5年生存率為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