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的圣地 永遠的豐碑
——西柏坡參觀學習有感
第二黨支部宣傳委員 張如蘋
《大廠縣醫院院報》 本期發行日期:2016年8月1日 點擊:1031次
2016年6月7日,為了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按照醫院黨總支的安排,我院黨員代表一行10人由總支委員、副院長韓福勝帶隊,懷著無比景仰和無限向往的心情奔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去尋覓革命先輩的足跡,了解共和國建立的歷史背景,接受革命傳統的再教育。
一路陰雨連綿,高速公路寬敞平坦。到了西柏坡,微風和青山細語呢喃,太陽在云中露出笑臉。西柏坡前臨碧波蕩漾、水光瀲滟的西柏坡湖,背靠蒼松翠柏,郁郁蔥蔥的西柏坡嶺,湖光山色,風景秀麗。下車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五位領袖銅鑄像,鑄像前翠柏鮮花圍城的草坪上擺成紅底金色的大字“西柏坡,新中國從這里走來”奪人眼球,非常醒目。
此行的第一站首先參觀了西柏坡紀念館,大門上方懸掛著一條紅色的橫幅:“牢記兩個務必,堅持三嚴三實,弘揚趕考精神,永葆政治本色”。館內陳列了許多珍貴的文字、圖片和歷史遺留物,內容豐富而詳實。通過對這些資料、實物的參觀,聆聽導游聲情并茂的講解,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我們黨走過的艱苦而光輝的歷程。在極其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我黨老一輩革命家硬是憑借著不屈的斗志和必勝的信念,在這里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為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觀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西柏坡紀念碑、西柏坡石刻園、領袖風范雕塑園等,回顧歷史,心中油然而生一種神圣和崇敬,感受到一種返回精神家園的親切和熟悉,一種遠離塵世喧囂與浮躁的美,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位于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處于太行山東麓、滹沱河北岸的柏坡嶺下,建國前中共中央的許多重要會議在此召開,包括三大戰役在內的一系列戰役在此運籌和指揮,毛澤東的幾十篇光輝著作在此誕生。1947年5月,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組成的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由陜北來到西柏坡,在這里由劉少奇主持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工作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大大推動了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1948年5月26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和中共中央機關從陜北東渡黃河,輾轉來到西柏坡,一直到1949年3月23日,這里一直是中國革命的領導中心,是新中國成立前夕、黨中央遷往北平之前,在農村的最后一個指揮所,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所在地。在這里,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部署和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為徹底推翻國民黨和蔣介石政府、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在這里,召開了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在會上作了重要發言和報告,提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指明了道路。
1958年因治理海河興建崗南水庫,舊址為水庫淹沒區,1971年開始在北面的山坡上遷建復原了中共中央舊址大院,并基本保持了原貌。現在的中共中央舊址大院,總面積約16000平方米,大門南向,分前后兩部分。前院自東而西有一排小院,分別是周恩來、任弼時、毛澤東、劉少奇、董必武的舊居,中央軍委的作戰室舊址位于毛澤東舊居的西北方向。中共中央舊址大院的最西部是中央機關食堂舊址。后院東北角的三間窯洞式建筑是朱德的辦公室和居室。大院西部、前后院之間是中共中央七屆二中全會會議舊址。其它的還有新華社辦公室、防空洞等。這些富有華北特色的平頂房,又矮又小,外墻抹著一層白灰,屋里只涂上一層黃泥。家家戶戶木板門,“井”字型的方格窗,沒有一點雕飾,屋地都是用灰渣和泥土混合打成的,時間長了就有些坑坑洼洼,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發霉的味道。正是在這些普通甚至簡陋的農家小院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人衣著樸素,粗茶淡飯,卻運籌帷幄。靠著心懷天下的魄力和高超的智慧,用鮮血和生命締造了新中國,譜寫了人類歷史的壯麗詩篇。正當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夜,我們黨面臨著由農村向城市,由革命黨向執政黨,由奪取政權向建設國家的歷史性轉變。在這歷史的緊要關頭,毛澤東同志總攬全局,高瞻遠矚,總結了人類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以非凡的膽識向全黨提出了“兩個務必”的重要思想,為我們黨在執政后繼續保持先進性、純潔性奠定了理論基礎,指明了前進方向。
1991年9月,江澤民同志來了;2002年12月,胡錦濤同志來了。他們在西柏坡參觀學習,并發表講話,與西柏坡精神心心相印。習近平總書記四次參觀西柏坡,他指出:“兩個務必”的教育還遠未結束,繼續“趕考”的任務也遠未結束,我們一代一代共產黨人都要不斷地接受人民的“考試”,執政的“考試”,向人民和歷史交出滿意的答卷。
通過此次參觀學習,回顧令人心潮澎湃的歷史,傾聽“兩個務必”的回聲,重溫黨的三代領導人和黨中央關于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的重要論述,我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的高尚情操,他們是中華民族真正的脊梁,我為有這樣偉大的黨感到驕傲和自豪。“兩個務必”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相結合高度智慧的結晶,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傳承,是我黨克敵制勝的法寶,是我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必須代代相傳。無論時空怎樣變換,無論我們取得怎樣的成就,都必須始終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做到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牢記“兩個務必”,我們才有精神依托,才不會迷失自我,我們黨的事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西柏坡是革命的圣地,紅色的圣地,像一座豐碑永遠聳立在黨和人民的心中。她的山山水水銘刻著老一輩革命家的奮斗足跡,她的一草一木見證了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做為一名共產黨員,我要以此次參觀學習為契機,面對新常態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遇和挑戰,進一步繼承和發揚西柏坡精神,堅持“兩學一做”,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領域,不斷提升政治素質、業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工作中甘于吃苦,樂于奉獻,愛崗敬業,以身作則,時時不忘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處處起先鋒模范作用,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2016年6月7日,為了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按照醫院黨總支的安排,我院黨員代表一行10人由總支委員、副院長韓福勝帶隊,懷著無比景仰和無限向往的心情奔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去尋覓革命先輩的足跡,了解共和國建立的歷史背景,接受革命傳統的再教育。
一路陰雨連綿,高速公路寬敞平坦。到了西柏坡,微風和青山細語呢喃,太陽在云中露出笑臉。西柏坡前臨碧波蕩漾、水光瀲滟的西柏坡湖,背靠蒼松翠柏,郁郁蔥蔥的西柏坡嶺,湖光山色,風景秀麗。下車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五位領袖銅鑄像,鑄像前翠柏鮮花圍城的草坪上擺成紅底金色的大字“西柏坡,新中國從這里走來”奪人眼球,非常醒目。
此行的第一站首先參觀了西柏坡紀念館,大門上方懸掛著一條紅色的橫幅:“牢記兩個務必,堅持三嚴三實,弘揚趕考精神,永葆政治本色”。館內陳列了許多珍貴的文字、圖片和歷史遺留物,內容豐富而詳實。通過對這些資料、實物的參觀,聆聽導游聲情并茂的講解,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我們黨走過的艱苦而光輝的歷程。在極其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我黨老一輩革命家硬是憑借著不屈的斗志和必勝的信念,在這里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為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觀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西柏坡紀念碑、西柏坡石刻園、領袖風范雕塑園等,回顧歷史,心中油然而生一種神圣和崇敬,感受到一種返回精神家園的親切和熟悉,一種遠離塵世喧囂與浮躁的美,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位于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處于太行山東麓、滹沱河北岸的柏坡嶺下,建國前中共中央的許多重要會議在此召開,包括三大戰役在內的一系列戰役在此運籌和指揮,毛澤東的幾十篇光輝著作在此誕生。1947年5月,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組成的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由陜北來到西柏坡,在這里由劉少奇主持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工作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大大推動了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1948年5月26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和中共中央機關從陜北東渡黃河,輾轉來到西柏坡,一直到1949年3月23日,這里一直是中國革命的領導中心,是新中國成立前夕、黨中央遷往北平之前,在農村的最后一個指揮所,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所在地。在這里,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部署和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為徹底推翻國民黨和蔣介石政府、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在這里,召開了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在會上作了重要發言和報告,提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指明了道路。
1958年因治理海河興建崗南水庫,舊址為水庫淹沒區,1971年開始在北面的山坡上遷建復原了中共中央舊址大院,并基本保持了原貌。現在的中共中央舊址大院,總面積約16000平方米,大門南向,分前后兩部分。前院自東而西有一排小院,分別是周恩來、任弼時、毛澤東、劉少奇、董必武的舊居,中央軍委的作戰室舊址位于毛澤東舊居的西北方向。中共中央舊址大院的最西部是中央機關食堂舊址。后院東北角的三間窯洞式建筑是朱德的辦公室和居室。大院西部、前后院之間是中共中央七屆二中全會會議舊址。其它的還有新華社辦公室、防空洞等。這些富有華北特色的平頂房,又矮又小,外墻抹著一層白灰,屋里只涂上一層黃泥。家家戶戶木板門,“井”字型的方格窗,沒有一點雕飾,屋地都是用灰渣和泥土混合打成的,時間長了就有些坑坑洼洼,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發霉的味道。正是在這些普通甚至簡陋的農家小院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人衣著樸素,粗茶淡飯,卻運籌帷幄。靠著心懷天下的魄力和高超的智慧,用鮮血和生命締造了新中國,譜寫了人類歷史的壯麗詩篇。正當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夜,我們黨面臨著由農村向城市,由革命黨向執政黨,由奪取政權向建設國家的歷史性轉變。在這歷史的緊要關頭,毛澤東同志總攬全局,高瞻遠矚,總結了人類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以非凡的膽識向全黨提出了“兩個務必”的重要思想,為我們黨在執政后繼續保持先進性、純潔性奠定了理論基礎,指明了前進方向。
1991年9月,江澤民同志來了;2002年12月,胡錦濤同志來了。他們在西柏坡參觀學習,并發表講話,與西柏坡精神心心相印。習近平總書記四次參觀西柏坡,他指出:“兩個務必”的教育還遠未結束,繼續“趕考”的任務也遠未結束,我們一代一代共產黨人都要不斷地接受人民的“考試”,執政的“考試”,向人民和歷史交出滿意的答卷。
通過此次參觀學習,回顧令人心潮澎湃的歷史,傾聽“兩個務必”的回聲,重溫黨的三代領導人和黨中央關于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的重要論述,我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的高尚情操,他們是中華民族真正的脊梁,我為有這樣偉大的黨感到驕傲和自豪。“兩個務必”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相結合高度智慧的結晶,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傳承,是我黨克敵制勝的法寶,是我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必須代代相傳。無論時空怎樣變換,無論我們取得怎樣的成就,都必須始終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做到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牢記“兩個務必”,我們才有精神依托,才不會迷失自我,我們黨的事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西柏坡是革命的圣地,紅色的圣地,像一座豐碑永遠聳立在黨和人民的心中。她的山山水水銘刻著老一輩革命家的奮斗足跡,她的一草一木見證了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做為一名共產黨員,我要以此次參觀學習為契機,面對新常態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遇和挑戰,進一步繼承和發揚西柏坡精神,堅持“兩學一做”,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領域,不斷提升政治素質、業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工作中甘于吃苦,樂于奉獻,愛崗敬業,以身作則,時時不忘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處處起先鋒模范作用,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