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本身并沒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它帶來的并發癥。多數糖尿病并發癥都與血管病變有關,冠心病、下肢壞疽、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是怎樣一步一步傷害血管的?教你一個方法自測血管好壞,并教你科學保護全身的血管~
一、高血糖對血管的傷害有哪些?
高血糖對血管的傷害分為兩種:
1. 大血管病變
相對于正常人來說,糖尿病患者更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甚至比高脂血癥患者更早、更快,預后更差。
2. 微血管病變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神經病變則屬于微血管病變,也是糖尿病特有的并發癥。
二、高血糖是怎樣傷害血管的?
1. 血管內皮“受傷”
血管中的內皮細胞是血液和血管壁之間的天然屏障,高血糖會造成血管內皮結構損害,破壞血管壁的完整性。
2. 血管變窄
血管內皮受損后,內皮下膠原暴露,為了“止血”,血小板會被激活,在受損部位凝集、形成血栓,并吸引脂肪沉積在內皮下,使局部血管變窄。
3. 血液變稠
正常生理狀態下,血管內皮細胞兼有抗凝和促凝兩種特性,但當內皮細胞受損時,則以促凝為主。
而且高糖狀態下,血液中葡萄糖越多,血液越濃縮,血流緩慢淤滯,使血液黏度增高,更容易呈現出高凝狀態。
4. 血管脂質增多
人體內的糖代謝與脂代謝密切相關,糖代謝發生異常時血脂也容易紊亂,因此糖尿病又稱“糖脂病”。
在高血糖情況下,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膽固醇更容易沉積在血管內皮下形成動脈粥樣斑塊,促進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和發展。
5. 血管彈性變差
脂質的增多、黏稠的血液、狹窄的血管,都會增加內皮上脂質的沉積,如不合理控制,便會給血管“添堵”,發展為斑塊,最終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斑塊所在部位的血管會出現彈性下降、脆性增加,導致血管破裂風險增加,引發出血性疾病。
三、1 個動作 檢查血管“堵不堵”
糖尿病患者出現血管病變時,可能會出現肢體(手腳)麻木、發涼等癥狀,發展到后期,可能會出現小腿后方發生疼痛、痙攣等。
因此及時發現血管病變是很重要的,下面這個動作,可以幫助測試下肢血管堵塞的情況。
下肢自測:抬腿1分鐘
首先平躺在床上,將一只腿抬高 70°~80°,保持 1 分鐘左右(如果保持不了可以讓別人幫忙扶腿),然后再緩緩將腿自然下垂在床沿,緊接著觀察腿部顏色變化。
異常情況:如果在抬高過程中,腿腳(一整條腿的任何部位)就已出現蒼白、蠟白色;并且在垂下腿后,45 秒內都未能恢復正常血色,且腿腳色澤不均,說明動脈供血已經出現障礙,形成堵塞。
以上測試,如果發現問題,最好及時去醫院的血管外科就醫檢查,如果本身就有血糖問題,也可以咨詢自己的主治醫師,便于病情溝通及跟進。
沒有出現以上問題的朋友,也不能掉以輕心,想要血管不堵,及時預防很重要。
四、7 步讓血管“強大”起來
1. 合理飲食
每人每天鹽不超過 5 克,油不超過 25 克,添加糖不超過 25 克。
推薦多吃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魚、全谷類、纖維類、富含鉀和其他礦物質的食物,多飲水促進血液循環。
2. 合理運動
不要久坐不動,每次運動應不少于30分鐘,每周運動至少5次。一般來說,運動后微微出汗,呼吸略快但感覺舒暢,無明顯疲勞感為宜。
3. 控制好血糖
預防微血管病變,患者要做到定期監測血糖,控制血糖水平、避免血糖波動。大血管病變受多種風險因素影響,比如血壓、血脂、是否有肥胖及吸煙、脂肪肝、蛋白尿等問題。因此,除了控糖外,降壓、調脂、控制體重、抗凝也十分重要。
4. 控制體重和腰圍
肥胖人群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粒子濃度會比較低下,從而引起血管堵塞、動脈管壁增厚,以及血管狹窄等現象,容易導致各類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大家可以通過下面 2 個指標來評估自己到底算不算胖:
體質指數: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2)
● 按照我國的標準,計算結果低于 18.5,屬于“過輕”;結果在 18.5~24 之間,屬于正常體重;結果高于 24,就屬于“超重”;
● 若是體質指數超過 28,那就達到“肥胖”的范疇了,需要盡快開始減肥。
腰圍:用軟尺在肚臍眼上方 1 厘米處緊貼皮膚水平繞一周,成年男性腰圍若是 ≥85 厘米,成年女性腰圍 ≥80 厘米,則為超標,需要注意控制。
5. 成人睡眠保證 7~8 小時
睡眠時間過短會增加高血壓、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的風險,每日保持 7~8 小時充足的睡眠時間且睡眠質量良好的人群,心血管病風險明顯降低。
6. 定期檢查
血管方面的體檢一般為血管彩超,能夠初步判定血管是否發生堵塞。一年一次即可。
另外,糖尿病患者,每年需做一次:眼底檢查、尿常規、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血肌酐檢查等,便于監測眼部、腎臟的微血管狀態,預防其他并發癥。
7. 遠離煙酒
煙酒是血管的“克星”,研究發現,吸煙酗酒,會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時升高 8 倍以上。因此,遠離煙酒是保證血管健康的關鍵,還要注意遠離二手煙。
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