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國運興。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豐富內涵,以利于更好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承德考察時強調。
燕趙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守護好我們的精神家園,延續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河北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繁榮,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
■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天津河北梆子劇院小百花劇團的《穆柯寨·轅門斬子》、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的《寶蓮燈》……在剛剛閉幕的全國戲曲(北方片)會演暨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上,來自京津冀的河北梆子劇團攜手亮相,展現了京津冀深厚的文化根脈,詮釋了三地文化層面的資源互補、合作共贏。
“無論是霓裳折扇的優美畫面,還是壯懷豪邁的家國情懷,觀眾都能從河北梆子高亢激昂的梆腔聲韻、精致典雅的舞美服飾中領略到傳統戲曲藝術之美。”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團長劉莉沙介紹,希望通過此次會演,讓市民群眾享受戲曲的樂趣,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時提高大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具有重要意義。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倪岳峰強調,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支持和鼓勵傳承人通過多種方式傳授非遺技藝,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要充分利用非遺資源,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推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河北省堅持非遺保護與發展并重,多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自2019年以來,研究制定非遺保護方面13份政策文件,為全省非遺保護提供政策支撐;完善名錄管理體系,建立代表性傳承人審核評估和退出機制;連續開展傳承人數字化記錄工作,建立了全省非遺檔案資料數據庫……
非遺保護的蓬勃開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生活中得到很好的賡續,涌現了一大批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目前,全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8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3項、代表性傳承人149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90項、代表性傳承人1047人。
這些非遺傳承人聚焦新時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之煥發出燦爛的時代光輝。
去年,省級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傳承人郭海博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多年來,他深入生活、精心創作,《虎娃迎冬奧》《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等作品,飽含著郭海博對時代的深刻感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是對我最高的認可和肯定。今后我將繼續錘煉技藝,創作出不負時代人民的作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郭海博說。
河北省非遺保護傳承在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同樣做出了積極貢獻。2021年,河北省搭建“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這座連心橋,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民間文化藝術提供舞臺。“百年百藝”國際民間文化藝術展上,來自俄羅斯、匈牙利、斯洛伐克、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等5個國家以及國內21個省市區的非遺項目,呈現著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價值觀念,彰顯非遺的深厚底蘊和保護傳承的顯著成就。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強人才培養至關重要。為了讓傳承人群“多起來”,河北省通過高校開展非遺工坊定向培訓,培育一批工坊帶頭人,再通過帶頭人廣泛舉辦形式多樣的培訓,全省每年線上線下傳統手工技能培訓人數達14.7萬人次,既讓非遺技藝得到了傳承,又幫助群眾找到了致富方法。
■ 創新表達方式,讓傳統文化“潮”起來
上繃、配線、刺繡……走進定興縣京繡研究院,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梁淑平正躬身坐在繡架前制作一件京繡作品,只見她以針作筆、以線當墨、以布為紙,縷縷絲線交錯中,一幅生動的鮮花京繡圖案便呈現在記者眼前。
“傳統京繡代表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獨特美學,不管是用色、針法,還是京繡的內容和含義,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傳承。”為了讓京繡煥發時代新活力,數十年來,梁淑平不斷加大京繡創新研發力度,將京繡元素融入服裝、工藝品、家居用品,探索京繡元素與網絡游戲跨界合作,讓更多人感受京繡魅力。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非遺技藝“潮”起來。京繡的“傳”與“創”,只是河北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不斷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切實融入百姓生活,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項目,像京繡一樣,在新時代煥發新姿。衡水內畫非遺工坊研發內畫水杯、茶葉罐等150多項內畫新品;武強縣創新研發木版年畫新產品,先后開發出鏡畫、瓷盤等多種形式符合現代百姓生活的年畫產品……
依托文創項目不斷推新,文旅融合向縱深發展。今年“五一”期間,河北省“非遺+”創新發展,火熱圈粉。正定古城每天舉辦常山戰鼓等非遺表演,千年古城增添新韻;邯鄲廣平在趙王印象城舉辦非遺展,30個非遺項目的100多種特色產品,受到游客喜愛……
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新產品新業態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演繹,再配合網絡化、數字化等新載體與新平臺,完全可以讓古老技藝重新活起來。
和料、醒料、壓制……5月17日,在“谷氏香事香薰”抖音直播間內,河北省級非遺項目傳統制香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谷俊明,向在線的上萬粉絲講述中國香文化發展歷史,讓網友體悟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和美學理念,傳承千年的中華香韻煥發著時代活力。
這只是河北省創新非遺傳播平臺的一個縮影。2022年,河北省推出以非遺與中華老字號產品為主的河北“非遺購物節”,共舉辦宣傳展示活動221場、總參與人數9200萬余人次,實現銷售收入5526.58萬元。打造首個省級層面非遺成就展示和傳播平臺“樂享河北”非遺會客廳,通過道具體驗、網紅打卡等多種新型體驗形式,推動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為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河北省推進非遺工坊產品常態化進社區、進景區。近兩年,全省非遺工坊參加線上線下相關活動共961場次,建立了超過600家網絡店鋪,帶動非遺項目近300項,工坊年產值達到37.4億元。
■ 賦彩產業發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咱們豐寧剪紙的特色,就是‘陽刻為主,陰刻為輔,批毛纖長,剪工精細’,傳承創新要建立在弘揚特色上。”豐寧滿族剪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冬閣說。為了讓老百姓身邊的非遺項目賦彩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首先要加大非遺人才隊伍建設,豐寧聘請非遺傳承人授課,開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等技能培訓400多期,培訓農村學員1100余人。
與此同時,豐寧持續挖掘剪紙、布糊畫等非遺文化潛能,今年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該縣“非遺+扶貧+鄉村振興”的典型經驗,曾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度評價,在聯合國南太平洋國際培訓會議上向世界推廣。
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充滿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燕趙大地上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人們揮之不去的鄉愁,又構成了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產業抓手。
石家莊市藁城區梅花鎮屯頭村,全村2072戶中有1875戶人家從事宮燈產業生產,年產宮燈1億對,產值20億元;曲陽縣雕刻、定瓷文化企業有2500余家,產業覆蓋14個鄉鎮14萬余人,年產值達80億元……
織梭在線間飛動,機杼聲吱吱呀呀,老式織布機再次唱響動人的歌謠……這是贊皇原村土布非遺工坊內的一幕。“工坊安排就業人員五六十人,年人均收入2.3萬元左右,實現了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業的愿望。”贊皇縣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崔雪琴說。
今年2月,由河北省推薦申報的“贊皇土布:好手藝帶領婦女就業增收”“定瓷燒制:讓傳統技藝成為致富手藝”“曲陽石雕:雕刻就業創業的幸福畫卷”等5個典型案例成功入選全國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成為河北省開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以文化產業賦彩經濟社會發展,河北省率先在全國范圍內出臺省級層面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政策,扎實推進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縣及“五個100”賦能示范工程,建設非遺工坊572家,設立8個省級傳統工藝工作站、10個省級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試點,創建了55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243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
《易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移風易俗,讓古老非遺走進現代生活,實實在在惠及人民群眾,賦彩經濟社會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已成為燕趙大地上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河北日報記者 史曉多)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