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不種莊稼,種草!您別奇怪,在滄州南皮縣就種植了一萬多畝苜蓿。河北新聞聯播報道,鹽堿地變身牧草綠,小苜蓿顯出“大身手”。
苜蓿是多年生的豆科牧草,啥意思?就是像韭菜一樣,一年能割好幾茬,種在地里好幾年都不用重新播種。它的品質主打一個“耐旱、耐寒、耐鹽堿”,妥妥的鹽堿地上的“三好生”。
怎樣才能練成“三好生”?這就不得不說它強大的根系。苜蓿的根有2米長,可以消耗土壤中的水分,吸收營養物質,同時,還能阻擋鹽往上返。憑這招“絕技”,種上四五年的苜蓿,土里的鹽分能下降近一半。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振宇說:“從照片上可以明顯看出來,在種苜蓿這個區域,是沒有鹽斑的,在地表裸露的地方有大量的鹽斑,很明顯,這就是苜蓿改善鹽堿地比較顯著的地方。”
苜蓿的另一個特長就是固氮、養地、培肥,種過苜蓿的土壤比較肥沃,再種小麥、玉米,可以增產四到五成。而且經濟效益也是杠杠的,相比小麥、玉米等其他作物,種苜蓿的收益能高一倍。
苜蓿還有著“牧草之王”的美名,一畝優質高產苜蓿提供的蛋白質相當于2畝大豆。現在,滄州市苜蓿種植面積28萬畝,占全省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二,吸引了奶企到這里設牧場、建基地。
怎么樣?這個“三好生”夠優秀吧!
來源: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