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億年前的恐龍長啥樣?皮膚又是啥樣的? 河北新聞聯播報道,在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相繼發現兩具1.3億多年前“熱河生物群”植食性恐龍化石,目前已修復完成。
如何發現的?這兩只恐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距今約1.35億至1.31億年。2017年,化石保護相關工作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了部分裸露的恐龍化石骨骼,為避免次生破壞,經自然資源部批準,進行了搶救性挖掘修復。
它們長啥樣?其中一只為新屬種,屬于較為原始的角龍類,它體長約1米,全身骨骼保存近乎完整,兩足行走、具有微弱的頭飾結構。
另一只較大的屬于劍龍類,體長約5米,比河北省內以往發現的其他恐龍都要大得多。尾部有四根骨刺,辨識度極高。骨骼、皮膚印痕保存近100%。
皮膚化石很罕見!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劍龍骨骼化石四周散布著完整的皮膚化石,保守估計面積約3平方米,似鱗片狀排列的紋路十分清晰,類似于現在的蛇或者蜥蜴,完整程度超過迄今已知的世界上所有恐龍皮膚化石。
這具豐寧出土的角龍是填補角龍類恐龍進化發展鏈條的重要一環,該標本近乎完整保存的骨骼,為厘清原始的角龍類恐龍演化路徑提供最新證據。
劍龍類恐龍化石是首次在河北及“熱河生物群”核心區域內發現。它完整的皮膚印痕,對認識劍龍類恐龍乃至所有恐龍的體表特征、生理機能以及早白堊紀時期地理環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接下來化石發掘修復團隊將根據化石標本,制作等比例的3D復原模型,設計開發文創產品,開展相關科研和科普工作。對恐龍研究感興趣的小伙伴們是不是很期待?
來源: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