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郭志媛)我縣首屆“京津冀協同發展杯”中國式摔跤賽開賽在即,什么是中國式摔跤?中國式摔跤有什么規則?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什么是中國式摔跤
中國式摔跤是中國最古老的體育項目之一。古代稱為角力、角抵、相撲、爭跤等。早在五千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就有了古代摔跤活動。據《禮記·月令》記載,周代把摔跤、射箭和駕車三者列為軍事訓練項目。從秦末到漢景帝的半個世紀中,摔跤活動曾處于低潮。漢武帝時期,摔跤活動又盛行起來。晉代曾多次在元宵節舉行摔跤比賽。唐代作為宮廷娛樂的項目,也在春秋兩季舉行比賽。五代時期,摔跤技術強調輕便敏捷,名手輩出,并出現了中國第一部講摔跤的書——調露子《角力記》。宋代時出現了女子摔跤,民間成立了摔跤組織角抵社,這一時期的摔跤比賽分三個回合。辛亥革命后,摔跤運動在宮廷中日趨衰落,只是在民間流傳。
中國式摔跤規則
比賽中間不許抓住裩兒和拽起袴兒,但可以拽直拳,使腳剪,拳打腳踢都行,這與日本的相撲從場地、儀式到規則都基本上近似。摔跤者穿特制的短上衣(褡褳),系腰帶,穿長褲,衣、帶可以抓,全身可以握抱,但不許抓褲子,不許擊打,不許使用反關節動作,三點著地(兩腳加一手一膝著地)為失敗,三跤兩勝,沒有時間限制。練習或比賽由有技術權威的年長者主持,充當教練和裁判。
中國式摔跤在新中國的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式摔跤又獲得了新生。1953年,中國式摔跤被列入國家體育運動競賽項目,并舉行了全國比賽。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頒布了《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等級制》,1957年頒布了《中國式摔跤規則》。在1959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上,中國式摔跤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94年第七屆全運會取消了該項目。2021年第十四屆全運會中,中國式摔跤被列為群眾比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