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一流營商環境,需要高質量政策供給的支撐。什么是高質量的政策供給?一個重要判斷標準就是其精準度。也就是說,強化政策供給要聚焦經營主體需求,切實增強經營主體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進出口物流暢通,貿易才能繁榮。不久前2024年一季度河北省外貿進出口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的一組數字,讓人印象深刻:進出口規模歷史同期首次突破1500億元、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進出口保持兩位數增長、河北省自貿試驗區進出口增速位居全國第4位……這個“開門紅”,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密不可分。
去年以來,石家莊海關明確了16條具體措施,全面推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全力服務河北打造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示范高地。分析這些措施,無論是深化“提前申報”“兩步申報”、推動“直提”“直裝”業務發展,還是持續優化“單一窗口”功能、進一步優化屬地查檢,都是為了不斷降低制度性成本,以通關的便利化降低跨境貿易成本,實現外貿經營主體的降本增效。這些針對性強的措施,有效解決了各類經營主體的急難愁盼問題,釋放了激發市場活力的政策效應。
好政策,需要抓住關鍵,在經營主體普遍關切的問題上進行制度創新。比如,貨物在場站內短倒,需要費用和時間。“鐵路快通”+“出口直裝”模式優化了以往業務流程和監管方式,讓出口企業節省了物流費用、縮短了貨物運輸時間,競爭力大大提升。比如,以往企業只能現場領取證書,“云簽發”模式下,企業只需要在電腦和打印機上“動動手指頭”,就可以通過“單一窗口”全天候辦理出口貨物自主申報。這些新模式的落地和實施,精準回應了企業關切,有效提高了通關效率。
政策供給靈不靈,經營主體說了算。2023年,河北有進出口實績企業1.77萬家,同比增長8.8%。一系列的數字,折射出我省外貿企業對未來發展的信心,也是對河北口岸營商環境最真實的打分。這也提醒我們,優化營商環境,必須把握各類經營主體面臨的堵點難點痛點問題,設身處地站在企業的立場上,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想,制定與其現實需求精準適配的政策。
企業需求是制度創新的動力。一些地方優化營商環境舉措的實施效果不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策的針對性不強。杜絕政策“空中樓閣”“自彈自唱”現象,必須要“走出去”“走下去”,暢通和建立政企溝通渠道、扎實深入進行調查研究,不斷提升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并以企業滿意不滿意、獲得感強不強為標準,來制定政策、完善政策。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