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0日是傳統節日——七夕節,俗稱“乞巧節”,是一個以女性為主角,承載著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內涵的節日。據廊坊民俗文化志愿者王晟介紹,廊坊地區的“七夕節”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魅力。
“七夕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成形于漢魏,興盛于唐宋,到了明清時期成為全國范圍內廣為人知的節日。它以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為背景,以乞巧活動為核心,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據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七夕之夜,婦女們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設瓜果于庭中,向織女祈求智慧和巧手。”王晟說,“在廊坊地區,七夕節的慶祝活動分為白天和夜晚兩部分,歷史悠久,獨具地方特色。”
王晟指著不遠處一群忙碌的女孩們,她們正在準備七夕節的傳統習俗——乞巧。“七夕節中午,女孩們會用一個碗盛滿水,在陽光下曬一會兒,然后每人拿出一根針,放到水面上。這時就能看到這根針在碗底的投影,如果投影是剪刀形狀就意味著將來手很巧;如果投影是棒槌形狀就意味著手有點笨。”王晟解釋,“雖然很少有女孩子會當真,這卻是傳承了幾百年的風俗,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隨著夜幕降臨,孩子們圍坐在葡萄架下,仰望星空,期待聽到傳說中牛郎織女的對話。王晟介紹,“家中長者曾說,如果在葡萄架下聽到陣陣哭聲,那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互訴衷腸;如果下雨,就認為是牛郎織女的眼淚。”對這跨越千年的愛情故事,孩子們充滿了好奇和期待。
“七夕在舊時還是婦女結拜姐妹的日子。”王晟說,一直到今天,在廊坊地區的一些城鎮和農村,還保留七夕當天女孩金蘭結義的習俗。這天,幾個女孩的家長要早起,在胡同里挨家挨戶要米。凌晨時熬一鍋粥,俗稱“百家飯”。米粥熬好后,幾個姐妹去廟里磕頭舉行結拜儀式。此時,大姐的家長要為她們每人盛碗米粥,每碗粥下面都壓著不同的剪紙。儀式結束后,大家自行選擇一碗粥,并拿到剪紙。如果圖案是剪刀,就說明心靈手巧,將來會從事裁縫之類的工作;如果是算盤,將來就可能從事會計;如果是書本,將來就可能學業有成……這些都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
“由于歷史上我們對這些傳統節日缺乏保護,甚至一度加以否定,使其內涵越來越單薄。”王晟感慨地說,“近幾年,七夕節這一傳統節日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有些地區挖掘出了七夕節乞巧等民俗活動,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如今,一批傳統節日經過重新挖掘和整理后逐漸回歸。”
站在千年古鎮勝芳的老街上,王晟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待。他說,“只要我們用心去保護和傳承,七夕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將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承文化記憶的橋梁。”七夕節,不僅是一個表達愛情和家庭團聚的節日,更是展示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
來源:廊坊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