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別墅三層,還是聯排,這兒的魚是真“豪橫”啊!
“聯排別墅”里住的是舌鰨,本地人也叫它鰨目魚。再看它們鄰居,住“獨棟別墅”的是海馬寶寶。真沒想到,在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智慧漁業產業園里,小海鮮們這么“有排面”。
“因為舌鰨的習性是伏在池底,上下3層的立體養殖池,不僅讓養殖空間大大優化,還提升了水質。”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智慧漁業產業園負責人唐金輝介紹。
住得高級就算了,環境還杠杠好。池子里的海水是循環的,水溫是恒定的,水質是經過物理過濾和微生物凈化的,就連尾水都是能進一步固液分離的——固體成了海蚯蚓的飼料,液體經過處理重新流回養殖池。
這一進一出,30多萬尾海馬實現了智慧養殖,海水循環利用率達到了90%。這樣的智能化背后,有個最強“大腦”——智慧漁業物聯網管理平臺。養殖各環節聯網,手機上隨時查看監測情況,日常問題在手機上點點就能解決。
“以前,外塘海水養殖是大換水模式,池里的水臟了得排出去,再換新海水,污染環境也增加成本。魚蝦因為水溫變化愛生病,品質難免受影響。現在問題解決了,我們每畝能增效10倍以上。”產業園負責人唐金輝說。
其實,在這里養殖是次要,在實踐中探索技術創新才是目標。這套融入產業園自主創新的海水循環設備,在40多項技術專利加持下,已然成了魚兒們的“全屋智能家居”。
“以前2000平方米的養殖車間,得4個人不間斷巡視,現在1個人就夠。”唐金輝說。
在河北新聞聯播里,我們看到全省各地不少科技興農的好做法。正如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這樣綠色、智慧的先進漁業技術,在樂亭、豐南、曹妃甸等地也已經推行,養殖業加速向綠、向新。
來源: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