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9日拍攝的廠通路潮白河大橋。
河北新聞網9月29日訊(河北日報記者高原雪、劉英)“廠通路這回真變成了暢通路!”今天中午12時,家住大廠回族自治縣的張媛媛乘車第一個駛上剛通車的廠通路潮白河大橋,興奮地向河對岸的北京通州奔去。
對于像她一樣潮汐般往返于北京和廊坊北三縣的30多萬“跨省通勤族”來說,這是期盼已久的時刻。
一橋飛架,連通京冀。由此,作為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發展重點工程的廠通路項目全線通車,從大廠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區的距離縮短5公里,時間縮短半小時,京津冀“一小時通勤圈”再添快捷新通道。
“這不僅是一個全新的公路特大橋,更是一個全新的突破。”大廠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張春方說,2011年大廠就修了廠通路,但因為與通州在規劃、設計、審批和建設標準上的差異,跨河橋的建設計劃一再擱置。
“用協同的辦法建一座協同的大橋。”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向縱深推進,京冀雙方經過多次深入對接和協商,決定打破常規攜手探索一種全新模式。

9月29日拍攝的廠通路潮白河大橋。
廠通路潮白河大橋創新采用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四統一”模式,這在京津冀跨界大橋建設中是第一次。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廠通路潮白河大橋項目經理部黨支部書記唐宏說,按照常規,跨界大橋建設由兩邊分別立項、各自招標,再從兩頭往中間修,需要協調的細節很多。這回卻是由大廠交通局委托北京市交通委通州公路分局統一進行項目招標,大橋施工單位變成了同一家。
打通協同機制“堵點”,帶來大橋建設明顯提速。從大橋開工到通車,只用了不到兩年,一系列難題被攻克。
大橋共有40組橋墩,26號橋墩就處在京冀交界線上。這里河床地質結構復雜,硬黏土和軟沙土層累積成“夾心餅干”,施工難度極大。兩地交通部門專門開展協同技術攻關,多方請院士、找專家反復論證,幫助施工單位研發出獲得專利認證的施工新工藝。
一個橋面鋼箱梁重量近百噸,通州一側場地條件不具備,上百個這樣的大家伙,全需要從大廠這邊運進來。大廠專班工作人員二話不說,全力提供運輸保障。
6個巨大“舵輪”造型的主橋拱肋,安裝精度要求高。通州派出技術團隊,張春方和同事盯在工地協調服務,合力推動大橋順利合龍。
“用協同的辦法建一座協同的大橋,是一個創舉。”北京市交通委協同發展處處長趙陽說,交通一體化的“加速度”,不斷筑就人們的“幸福路”。十年來,京津冀打通拓寬對接干線公路44條段2552公里,“軌道上的京津冀”也在加速形成。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