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 想
內二科副主任 趙 艷
《大廠縣醫院院報》 本期發行日期:2014年3月1日 點擊:1150次
是那一晚,病魔奪走了我最親愛的奶奶還不夠衰老的生命,僅僅62歲。也是那一晚,讓我堅定了人生目標:我要成為一名醫生,一個治病救人的天使。單純的初衷,堅定的信念,明確的目標。不知不覺中我在醫生這個崗位上已走過了十余載。經歷了更多親人的離去,目睹了無數的生老病死,也曾常常和患者分享治愈或逃離死亡線的喜悅。如今靜下心來,內心更增添了一分淡定和責任感。資薄學淺,當然不敢詮釋一個醫者的真諦。然而美國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E.L.Trudeau醫師的墓志銘:“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即:“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越過時空,久久地流傳在人間。至今仍熠熠閃光,時刻感染著我,也值得我們所有醫者用一生去思索和詮釋。
醫學不是萬能的。物質越來越豐富,科技越來越發達,先進的儀器、設備,層出不窮的新技術、眼花繚亂的新藥品……,人類似乎越來越被一種盲目的樂觀甚至是自大所籠罩。但現實又告訴我們,不管新技術和新藥物涌現的頻率看上去有多快,人類多么富有,仍舊沒有完全從疾病的痛苦甚至死亡的陰影中掙脫出來。醫學的局限和無奈注定它不是一門完美的科學。治愈是有時的。而譬如心衰、尿毒癥、癌癥等,我們更多的只能給予患者幫助,去減輕痛苦,延長生命。任何一個人,既是生物的,也是社會的。因此我們的患者不是器官與系統的簡單相加,還有心理上的恐懼不安與焦慮。他們向醫生尋求更多的是幫助與安慰。幫助與安慰不僅基于先進的醫療手段,還有患者對醫生職業的依賴與信任,更有醫者溫和言語的開導、換位思考的理解。安慰貫穿整個醫療行為過程。安慰是一種人文性的關懷和傳遞。不論科技如何發達、機器如何精細,都取代不了人心深處的愛與溫暖;取代不了那些守望相助、感同身受的惻隱之心;取代不了平等的視線、謙謹的身姿;取代不了在別人正陷入痛苦境地時伸過去的一雙熱手。抽去醫學的人文性,就拋棄了醫學的本質屬性。
從這個墓志銘上,我讀出了一名醫生應有的一種理性的謙和、職業的操守和醫學人文的樸素境界。同時也包含對醫學之功所不能及的一點澀澀的無奈。尤其在醫患矛盾緊張的當下,希望這句話不僅僅鐫刻在異國冰冷的墓碑上,更該深深銘刻在醫生、患者甚至更多人的心上。
是那一晚,病魔奪走了我最親愛的奶奶還不夠衰老的生命,僅僅62歲。也是那一晚,讓我堅定了人生目標:我要成為一名醫生,一個治病救人的天使。單純的初衷,堅定的信念,明確的目標。不知不覺中我在醫生這個崗位上已走過了十余載。經歷了更多親人的離去,目睹了無數的生老病死,也曾常常和患者分享治愈或逃離死亡線的喜悅。如今靜下心來,內心更增添了一分淡定和責任感。資薄學淺,當然不敢詮釋一個醫者的真諦。然而美國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E.L.Trudeau醫師的墓志銘:“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即:“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越過時空,久久地流傳在人間。至今仍熠熠閃光,時刻感染著我,也值得我們所有醫者用一生去思索和詮釋。
醫學不是萬能的。物質越來越豐富,科技越來越發達,先進的儀器、設備,層出不窮的新技術、眼花繚亂的新藥品……,人類似乎越來越被一種盲目的樂觀甚至是自大所籠罩。但現實又告訴我們,不管新技術和新藥物涌現的頻率看上去有多快,人類多么富有,仍舊沒有完全從疾病的痛苦甚至死亡的陰影中掙脫出來。醫學的局限和無奈注定它不是一門完美的科學。治愈是有時的。而譬如心衰、尿毒癥、癌癥等,我們更多的只能給予患者幫助,去減輕痛苦,延長生命。任何一個人,既是生物的,也是社會的。因此我們的患者不是器官與系統的簡單相加,還有心理上的恐懼不安與焦慮。他們向醫生尋求更多的是幫助與安慰。幫助與安慰不僅基于先進的醫療手段,還有患者對醫生職業的依賴與信任,更有醫者溫和言語的開導、換位思考的理解。安慰貫穿整個醫療行為過程。安慰是一種人文性的關懷和傳遞。不論科技如何發達、機器如何精細,都取代不了人心深處的愛與溫暖;取代不了那些守望相助、感同身受的惻隱之心;取代不了平等的視線、謙謹的身姿;取代不了在別人正陷入痛苦境地時伸過去的一雙熱手。抽去醫學的人文性,就拋棄了醫學的本質屬性。
從這個墓志銘上,我讀出了一名醫生應有的一種理性的謙和、職業的操守和醫學人文的樸素境界。同時也包含對醫學之功所不能及的一點澀澀的無奈。尤其在醫患矛盾緊張的當下,希望這句話不僅僅鐫刻在異國冰冷的墓碑上,更該深深銘刻在醫生、患者甚至更多人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