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印象
內二科護師 孟春艷
《大廠縣醫院院報》 本期發行日期:2016年11月1日 點擊:1006次
在江南五月的煙雨中,我來到了神往已久的西子湖邊。
初見西湖,并沒有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西湖的水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清澈美麗,而是顯現一種幽暗的渾濁,上面還有些許漂浮物。但放眼遠處一片開闊的水域,青山隱約,近處畫舫游船,也是別有一番江南美色。
西湖的美,美在山與水的結合,是一種山與水巧妙組合的結構美;山水相依、渾然一體,山依水青、水依山秀,給人以別樣的感覺,加之歷代文人墨客的垂青與渲染,造就了西子湖千百年來的自然與人文氣質。
沿著湖岸漫步,西湖不斷以變換的視角轉換著畫面,先到了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是指湖邊的垂柳上有夜鶯在婉轉歌唱,岸邊有美人兒歡聲笑語,并與西湖的水浪相呼應吧?垂柳依依,飛鳥啼啼,美景依舊在,伊人已遠去。
“雷峰夕照”今天看不上了,因為時間還早。據說此雷峰塔是經過重修已非彼雷峰塔了。遠遠看去,于青山綠水中,雷峰塔高聳挺拔,塔影倒映水中,在波光瀲滟間更添情致。
看過“花港觀魚”,走過“平湖秋月”,我來到了著名的斷橋邊。當年的斷橋已不復存在,如今是一坐寬廣的石拱橋橫臥水面,令人追尋“斷橋殘雪”而不可得,只是不禁想起白娘子許仙的傳說,耳邊似乎傳來悠揚的漁歌聲,“西湖美景三月天吶,春雨如酒柳如煙吶,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手難牽……”。多少風花雪月,愛恨情仇,都已湮滅在西湖的煙雨中。
西湖邊上總是有如織的游人,湖面上也多是游船往來穿梭,難得清靜,由此我想,當年的西湖之所以有名,除了秀美的山水之外,可能也是很幽靜寫意的,文人騷客至此,多懷一種清風明月,與山水一體的感覺吧?然而今天的西湖,因為名氣太盛,感召八方游客,熙熙攘攘,令人難覓詩興。
時近傍晚,西湖在夕色之中,更呈現出一種朦朧之美,使人流連,不忍離去,若此時登雷峰塔,俯瞰西湖,定是別有一番風味吧。可惜時間不允許了,我只有匆匆再望一眼西湖,轉身離去……
在江南五月的煙雨中,我來到了神往已久的西子湖邊。
初見西湖,并沒有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西湖的水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清澈美麗,而是顯現一種幽暗的渾濁,上面還有些許漂浮物。但放眼遠處一片開闊的水域,青山隱約,近處畫舫游船,也是別有一番江南美色。
西湖的美,美在山與水的結合,是一種山與水巧妙組合的結構美;山水相依、渾然一體,山依水青、水依山秀,給人以別樣的感覺,加之歷代文人墨客的垂青與渲染,造就了西子湖千百年來的自然與人文氣質。
沿著湖岸漫步,西湖不斷以變換的視角轉換著畫面,先到了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是指湖邊的垂柳上有夜鶯在婉轉歌唱,岸邊有美人兒歡聲笑語,并與西湖的水浪相呼應吧?垂柳依依,飛鳥啼啼,美景依舊在,伊人已遠去。
“雷峰夕照”今天看不上了,因為時間還早。據說此雷峰塔是經過重修已非彼雷峰塔了。遠遠看去,于青山綠水中,雷峰塔高聳挺拔,塔影倒映水中,在波光瀲滟間更添情致。
看過“花港觀魚”,走過“平湖秋月”,我來到了著名的斷橋邊。當年的斷橋已不復存在,如今是一坐寬廣的石拱橋橫臥水面,令人追尋“斷橋殘雪”而不可得,只是不禁想起白娘子許仙的傳說,耳邊似乎傳來悠揚的漁歌聲,“西湖美景三月天吶,春雨如酒柳如煙吶,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手難牽……”。多少風花雪月,愛恨情仇,都已湮滅在西湖的煙雨中。
西湖邊上總是有如織的游人,湖面上也多是游船往來穿梭,難得清靜,由此我想,當年的西湖之所以有名,除了秀美的山水之外,可能也是很幽靜寫意的,文人騷客至此,多懷一種清風明月,與山水一體的感覺吧?然而今天的西湖,因為名氣太盛,感召八方游客,熙熙攘攘,令人難覓詩興。
時近傍晚,西湖在夕色之中,更呈現出一種朦朧之美,使人流連,不忍離去,若此時登雷峰塔,俯瞰西湖,定是別有一番風味吧。可惜時間不允許了,我只有匆匆再望一眼西湖,轉身離去……